close




家暴,這個字眼常常看到或聽到。


社會一直在推廣家暴防治法。可是,家暴案件卻與日俱增。


 


為甚麼?


 


難道是我們的努力不夠?


難道是我們的社會教育失去偏差?


難道是我們的經費不足?


難道這是我們的文化習慣,根深蒂固的無法改變嗎?


 


我的個案中有許多家暴的案例,個案本身是因為與配偶或情許的感情不順來做催眠諮詢。原因大多是懷疑配偶不忠,不持家,無法忍受配偶的無理取鬧或是冷漠的相對。導致個案的情緒暴躁,憂鬱,躁鬱。可是,他們是不願離婚或分手的。常常進入催眠後卻發現,這些自認為是受害者的個案,在現實生活中,對於另一半而言是一個不定時炸彈。隨時爆炸般的拳打腳踢。


 


其實,在他們的心中,打人是不得已的,因為,講已經沒用了,只好拳腳伺候,以求快速的達到目的。打人,是被逼的。


然後,他發現,打人,是一個很有效且快速讓對方屈服自己的方法。既是有效當然繼續使用,而且「我並不想打他,是她逼我動手的。她聽話就沒事了啊」


而這些個案的童年,卻大多不約而同的有家暴的狀態。有的時看到父親打母親,有的是直接受害於家暴。


 


這些童年的記憶,無論是視覺的,體覺的,感知覺的都深刻的記憶了家暴的所有的一切於潛意識中。在童年的自己,痛恨家暴,每個都說,「我以後絕對不要像我父親一樣打人」。可是,自出生以來,異性間的相處模式的最初學習對象是父母。相同的,家暴的相處模式已經深刻的儲存於當事人的選擇記憶庫中了。


 


就吸引力法則而言,你所專注的,那麼,這個專注的事件會吸引到你身邊或吸引你前往。無論是正面的吸引還是負面的吸引。可是在意識層面,他仍然無法原諒家暴,當自己開始動手時前,他必須找到一個正面且合理的理由支持自己,因為,他不想將自己歸類到「與父親相同」的人。『我是被害者』『我是被逼打人的』就會是最好的理由了。那麼,「家暴」就不再是「暴力」,而是讓對方屈服,逞罰的方法之一了。


 


那麼,一代一代的目睹,潛意識的學習,長大後再重演,下一代再目睹,潛意識在學習,長大後又再重演……………..週而復始……..


彷彿沒有停止的一天……….


 


但,真的無法中止嗎?


 


錯,這個循環確實可以中止。而且,終止的力量是來自暴力者與被暴力者雙方。


 


當雙方都想處理並中止這種行為模式,可是,腦袋知道了卻總覺得身體無法改變行為。那是因為,雙方沒有發現在這個循環的背後所隱藏的自己以及生命的禮物。


 


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。


 


覺察不是在意識層面的一直想,而是真正的由心與身的感受。因為,習慣不只是單單停留在想法哩,身体的慣性也早隨之型成。


 


暴力,不只是腦裡面所想,還有身體的慣性行為。


 


當我們透過覺察,看到且意識到這些的慣性循環行為,那麼,才會產生改變的意願。


 


在覺者之行課程中,有許多學員透過課程發現到自己所不知道,甚至是刻意迴避,不去面對的自己。當看到了內在的自己的需要,改變就已經是自己的選項之ㄧ了。這就是覺察的開始了。


 


這時,回看家暴,或許正是內在的自己激發表意識的自己回看自己的催化劑了。


 


 


以下是自由時報報導


國外研究發現/家暴像遺傳最久延續8


雲林縣出現「家暴家族」 傳遞達四代


 


家庭暴力可能像遺傳疾病般、在家族中代代惡性循環,甚至形成「家暴家族」,國外有學者提出代間傳遞可能延續八代,雲林縣目前則發現延續四代、即家族四代中都有家暴情形,雲林縣社政團體正加強目睹兒童輔導及心理諮商,以終止家暴代間傳遞。


 


小強(化名)的媽媽常被爸爸毆打,親戚看不下去、通報相關單位,社政單位協助媽媽聲請保護令,媽媽捨不得拋棄小強及弟弟,透過調解,給予爸爸改過的機會,沒想到爸爸不但沒改變,媽媽被打得更嚴重,父母親關係仍處於高衝突期。


 


長期目睹父毆母 案例少年易怒施暴


 


就讀國中的小強疑因長期目睹爸爸毆打媽媽,在學校出現許多反社會行為,情緒容易失控且有暴力傾向,是校方頭痛的學生。


 


雲林縣雲萱婦幼文教基金會社工員處理該案輔導過程,發現不僅小強的爸爸有家暴情形,其爺爺也經常對奶奶拳打腳踢,管教孫子也以暴力毆打,甚至對阿祖也很不客氣。


 


雲萱婦幼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招萍指出,根據文獻資料,家庭暴力會像遺傳疾病般在家族中傳播,進而形成代間相傳的惡性循環,傳播途徑係透過目睹、遭受暴力的學習經驗,實務中經常發現家暴加害人兒時常有受虐或目睹暴力情況,小強家庭即是典型的家暴代間傳遞案例。


 


王招萍表示,目睹暴力雖非直接受身體攻擊,卻可能造成兒童發展阻礙及心靈創傷,目前國內並沒有目睹兒童的統計數字,不過根據社工員家暴實務工作經驗發現,目睹兒童遠比受虐兒童來得高,例如去年通報兒童受虐案約一萬多件,目睹兒童將超過上萬人次。


 


國外學者指家庭情緒失控 惡性循環


 


雲林縣社會處社工科長王卓聖指出,家暴目睹兒童的療育、輔導需付出極大的社會成本,且家暴不僅會縱向代間傳遞,也會橫向傳遞,成為「家暴家族」;王招萍說,國外學者鮑文(Bowen)研究的家暴多世代傳遞,係指家庭情緒系統失去功能是延續數代運作的結果,可能循環延續到八代左右。


 


王招萍強調,家暴或目睹兒童的行為都會莫名改變,多關心周遭孩童,重視目睹兒童、及早介入輔導,不僅可以挽回孩子的美好童年,還可減少「家暴家族」的發生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一凡-潛能密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